交汇点讯 1月18日,南京工程学院举办第二届校城融合高质量发展大会。会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受聘为南京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名誉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刘加平,国家杰青、长江学者、青海大学副校长梅生伟,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圣,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岳东,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朱法华,新西兰皇家科学院与工程院两院院士赵丹以及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驻宁重点能源企业负责人代表共同受聘为南京工程学院发展咨询委员会顾问。
本次大会以“校城融合 共创共赢”为主题,聚焦国家、省市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架起学校人才、学科专业、科研平台与地方产业布局连接的桥梁,推动城市与高校在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中实现同频共振、双向赋能。
会上,南京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孙爱武着重围绕“一张网”“一度电”“一台床”“一扇门”介绍了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领域,以及近年来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效。他说:“自去年召开首届校城融合高质量发展大会以来,学校始终按照‘校城融合 共创共赢’的思路,更加重视与南京各区的合作,不断推动学科专业和地方产业行业、学校所能和地方所需无缝对接,实现全面融入南京的目标。”
“校城融合”如何共创共赢?南京11区有答案!
现场,南京工程学院分别与南京市玄武区、鼓楼区、浦口区人民政府签订校地战略合作协议,加上此前已签约的各区政府,由此实现与南京11区校城融合全覆盖。未来,学校将以各区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为着力点,为其输送技术人才,集聚上下游企业,孵化全产业链等,助力各区特色产业实现大跨越。
以本次签约的南工程、浦口合作协议为例,南京工程学院将围绕浦口区集成电路产业等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定期发布科技(团队)人员及创新成果等相关信息,引导科研团队等创新载体与浦口各街道、社区等建立紧密型合作共同体。同时,浦口区也将积极引导区域内科创载体和科技骨干企业与学校共建产学研联合共同体,引导一批重点科技型企业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定向发布科技研发需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动落地一批重点或重大校企科技合作项目。“我们有信心助力当地特色产业在原有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增长。” 据南京工程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汪群介绍,在与各区签订合作协议前,学校就已充分了解当地产业发展特色,并与区政府一起商议助力其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举措。如数控机床产业是六合区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之一,而数控机床恰好是学校优势学科——该校是全国首个开设数控技术专业的高校。双方合作后,当地可共享学校相关学科资源和科技成果,强链补链延链,力争到2025年将六合数控机床产业链打造成300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人才深度交流是南工程校地融合另一亮点。自去年1月与江宁区签订合作协议,计划携手打造环天印湖科技创新示范园区以来,学校已先后委派党政办公室主任邵波等6名中层干部到江宁区委办等对应部门挂职办公。“人一旦流动起来,产业、项目和资源自然就会带动起来。”汪群说。机制上,南工程将南京11个区进行分片包干,让每个学院对接一个区。“各学院不但要与政府进行信息联络,还要积极进行企业、行业的对接,如有跨学科合作的,则交由学校进行资源协调。”汪群说。
“携手共融?创享未来”联合倡议发布!
活动现场还发布了“携手共融?创享未来”联合倡议,江苏省国信集团董事长董梁、中国华能集团江苏公司董事长曹庆伟、中国华电集团江苏公司董事长杨惠新、国家电投集团江苏公司董事长尹飞、中国大唐集团江苏公司董事长郭亚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江苏公司董事长袁英平、国家能源集团江苏公司总经理晋健、华润电力华东大区总经理彭峰签署倡议书。省能源局局长、党组书记戚玉松,南京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孙爱武,南京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张仰飞与这8家驻宁重点能源企业负责人共同发布倡议书。“未来,将以此次大会为新起点,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结合学校在能源电力、机械制造等行业的深厚影响力,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创造足球即时比分高质量就业岗位,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孙爱武说。
会上,南京工程学院与16家行业龙头企业、社会团体签订合作协议,与18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为产业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颁发聘书,并向校企合作典型代表、校友企业家代表颁发荣誉证书,为一批技术转移分中心、产学研合作基地、科技创新智库基地授牌。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洪波表示,公司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与南工程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效、科技创新攻关质效、校企合作质效,积极助力南京市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努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江苏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袁靖宇表示,当前,江苏高校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已由传统的支撑向创新型转变,融合的机制、人事等也向更深处拓展。“南工程在这方面为全省乃至全国树立了标杆,积累了经验。”他也提出了三点希望:要坚定不移走好开放办学之路,持续强化校城融通、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坚定不移走好校城融合特色发展之路,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平台等办学资源的优势与特色,架起学校人才、学科专业、科研平台与地方产业布局连接的桥梁,走出一条赋能地方产业升级的特色发展道路;要坚定不移走好应用型办学之路,希望学校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学以致用”的校训写在每个角落,将“知行统一、创业创新”的校园精神融入血脉,扎根南京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全面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贡献度。
据介绍,自去年举办首届校城融合发展大会,积极推动校地融合以来,南工程已与各区政府、科研院所共建科技研发机构平台57个,与各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273项,完成知识产权转化专利181件。
孙爱武表示:“未来,学校将扎根南京、服务南京、奉献南京、发展南京,持续提升校城融合发展质效,持续完善融合发展工作机制,持续提升人才服务质量,加速提升服务南京贡献度。”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
通讯员 倪颖
新闻链接: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78c98bae4b0595c185fe50a